Blog
Curiosis | 即時觀測 3D 細胞模型:把「看到」變成「算得到」
August 14,2025

從此研討會可了解:
-
2D vs. 3D 細胞模型的本質差異:為何 3D 更能反映真實細胞微環境與藥物穿透。
-
即時觀測的價值:不破壞樣本、長時間拍攝、雙模式(螢光+明視野)同步。👉Celloger Pro
-
量化方法:生長曲線、Confluence、螢光強度、形態學(面積、圓度等)。
-
實作案例:球體形成、球體細胞毒性、NK 細胞殺傷腫瘤球體之時間序列觀察。
-
進階工具:Z-stack/Z-projection,厚樣本也能清晰成像。
誰適合看:
-
以 3D 模型做藥物篩選、毒理驗證、機轉研究的研發與學研團隊。
-
正在從 2D 升級到 3D、想把影像「系統化量化」的研究者。
- 需要可回溯、可驗證結果以符合法規與品保要求的單位。
研討會精華亮點
- 更靠近 in vivo:3D 模型保留原生型態與交互作用,預測力更高。
- 看得到,也算得到:螢光+明視野並行,影像直接輸出時間序列指標。
- 厚樣本也清楚:Z-stack 疊圖與最大強度投影,提升 3D 細胞樣本清晰度。
- 示範很實用:球體形成、細胞毒性、NK 殺傷腫瘤球體,一次看懂如何設計與量化。
常見問題
Q1:即時拍攝會不會有光毒性?
關鍵在曝光與取像頻率的平衡。建議先做小規模預試,確認不影響目標指標後再定稿 SOP。
Q2:哪些指標最常被用來比較條件差異?
直徑、面積、圓度/偏心率、Confluence、螢光強度與(若分割)細胞數;免疫殺傷場景可加上不同 E:T 比的曲線對照。
Q3:如果我要把這套方法導入既有流程,該如何執行?
可先用少量孔數做 PoC(接種密度、拍攝間隔、總時長與分析參數),確立量化規格後再擴大到全板。